BrowseBase 的设计笔记

设计项目产品

最近在做的网站:BrowseBase

它是一个极简设计的资源网站,设计参考了 openai.fm 的拟物化风格。灵感来源于一个很细微的体验:每次我打开某个博客链接时,总会有一种"开盲盒"的期待感。但我发现,国内很多资源站做得特别复杂,视觉噪音多、加载缓慢、信息密度堆叠、链接也大多只是一些普通网站。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使用负担,审美上也不够克制和统一。

我其实一直觉得,"资源"不一定非得是一个网站,它也可以是一个 YouTube 创作者,或者某个平台上稳定输出优质内容的人。像我在用 YouTube 时就发现,它不像国内平台那样执着于"追新"。它推荐的内容往往是质量高的——哪怕是五年前的视频。 这点很打动我:如今很多产品都在追逐"热"和"新",却很少沉淀"好"和"久"。不像书籍那样,经过时间筛选后留下的是精品,而不是流量。

为了一块按钮的位置、颜色、逻辑,来来回回改十几遍,最后甚至因为整体不满意,直接删掉重做。改了一版又一版,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程序员讨厌产品经理(笑)。

BrowseBase 上线两天后,我把链接发到了 V 站,收到了很多真诚的反馈,产品也因此完善了很多。其实发布前我就已经很纠结,没想到 V 友们也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小问题:

因为移动端屏幕宽度限制,没法像桌面端那样一次性展示所有分类和合集。我改成了左右滑动方式。但由于组件容器的原因,用户滑动时会出现"空气墙"般的割裂感。 为了缓和这个视觉问题,我在左右两边添加了白色渐变块,看起来还行。

但问题来了:按钮的样式不太美观,和右上角那个按钮视觉风格也不统一。我又尝试做了一个凹陷版本,跟资源卡片一致。把两个版本发到即刻问了问大家,大家普遍更喜欢凹陷的那个。但有朋友指出,选中状态的颜色很突兀——这也确实是个问题。

我试着统一成黑色,跟右上角对齐,结果又跟白色渐变块冲突,效果很糟糕。 原本的目的是弱化滑动时的割裂感,结果反倒把视觉变得更混乱。最后我想了个替代方案:直接移除渐变块,让按钮突破容器边界,穿破边框显示。 干净、直接、视觉上也更统一。

因为每条资源的介绍文字不同,导致每行卡片高度不一致。我不希望强制统一高度——介绍内容多的卡片会拉高整行,让其他卡片显得空;介绍少的则会让整体不平衡、不美观。

我尝试了很多方案。 比如:把翻页按钮放到底部,结果因为"内容决定高度",每次翻页按钮都在跳动,位置不固定。又不能定高,不然内容不是显示不完整,就是留白过多,视觉也会出问题。 而这还得影响到骨架屏的加载高度,改起来更麻烦。

其实不是我不做原型,而是这个项目的每一个 UI 元素,都是做完才会发现不合适,再去改,再去调。我觉得这是产品设计中不可跳过的一部分。我甚至想过让鼠标 hover 时显示一个提示卡片,把完整内容展示出来,但这不符合 BrowseBase 的拟物化风格:现实生活中的按钮不会突然弹出卡片提示,它应该像一个实体那样存在和响应。

最后我将内容限制在 4 行以内,超出的部分省略;少了也不会因为留白显得太空。当鼠标放上去时,会自动展开剩余内容。 链接按钮也直接取消,整个卡片就作为一个链接。 用户 hover 时卡片会有一个阴影,模拟"手将要触碰"的质感。拟物化的核心不是伪3D或者装饰质感,而是一种"可感知"的交互。这个效果我很满意。

简约 ≠ 简陋。Less is More。

可能有些人不喜欢这种风格,觉得"空"、"冷"、"不好用",但我觉得这只是审美上的不一致。而提出的问题和建议,只要合理,我都会认真看、认真改。

我不想做一个纯粹堆积链接的工具,而是想打造一个能让人"期待"的资源空间。它安静,但不冷漠;简约,但不简化。